Please login first

第八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中国分会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nsor Science (I3S) series
29–31 Mar 2023, Nanjing, China

Physical Sensors, Biosensors, chemical sensors, Intelligent Sensors, sensor networks, wearable sensors, Optical Sensors
Bookmark
Bookmark event Remove event from bookmarks
Add this event to bookmarks
Contact Us

第八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中国分会
圆满落幕

2023年3月31日,由 MDPI、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八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中国分会”在江苏南京圆满落幕。

感谢各位学者长久以来的支持与关注!

2024年让我们相聚新加坡,再次见证 I3S 的精彩。

第八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中国分会组委会
2023年2月2日

会议简介及时间地点

会议一轮通知

会议二轮通知

会议三轮通知

会议四轮通知

会议五轮通知

随着识别新体系的发现或合成、纳米材料及其特性研究的重大进展,和信号传递原理的不断创新,传感器科学已成为当今科学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为促进传感器科学的发展,推广其在各领域的应用,MDPI出版社及旗下《Sensors》在2003年创办了“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I3S)”系列会议,后分别在法国巴黎、中国南京,德国尤里希,瑞士巴塞尔,西班牙巴塞罗那,中国台湾,意大利那不勒斯举办了第1-7届会议。原定于2020年6月3-5日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的第八次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因新冠疫情改在2021年5月17-28日网上召开。鉴于中国学者因疫情缺席这次网上会议,经出版社与中国相关编委讨论决定,2023年3月29-31号在南京召开“第八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中国分会(I3S-CN 2023)”。

location会议时间:2023年3月29-31日

会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白金汉爵大酒店(近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点击下载旅游手册

会议主办、承办单位

会议组织

大会主席:


鞠熀先 教授
南京大学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席简介:

鞠熀先教授,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1992年在南京大学获理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1997年为加拿大Montreal大学博士后,1999年任南京大学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2007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的研究方向为分子诊断与生物分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生物传感、生物分子识别、细胞分析化学和临床分子诊断。

鞠教授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Adv. Mater.,Adv. Funct. Mater., Chem. Rev.,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Chem. Sci., Anal. Chem., ACS Nano, Clin. Cancer Res., Clin. Chem.等刊发表论文共725篇 (SCI刊物670,>5刊物446;授权专利26件,中文专著教材7部、英文专著4部,中英文专章20篇)。

分会主席:

(按姓氏字母排序)
戴海鹏(南京大学,主题:物联网与传感网络)
居为民(南京大学,主题:遥感科学及应用)
胡俊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题:传感器与执行器)
李润伟(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主题:可穿戴传感器)
鲁 平(华中科技大学,主题:光学传感器)
张永光(南京大学,主题:遥感科学及应用)

学术委员会:

(按姓氏字母排序)

常凌乾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 侃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胡军副 教授 清华大学

王军波 教授 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院

吕朝锋 教授 浙江大学

王 平 教授 浙江大学

林正得 教授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王 雪 教授 清华大学

林宗宏 副教授 国立清华大学

王 玮 教授 北京大学

陆宁云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 颖 教授 同济大学

路鑫超 副教授 中科院微电子所

徐 杨 教授 浙江大学

刘庆文 特别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

严如强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刘相红 教授 青岛大学

岳 洋 教授 南开大学

刘志洪 教授 武汉大学

张 磊 副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

牛湘衡 副教授 江苏大学

张明亮 副研究员 中国科院半导体所

李昕明 研究员 华南师范大学

张检发 副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

曲晓刚 研究员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张晓兵 教授 湖南大学

宋爱国 教授 东南大学

张袁健 教授 东南大学

舒学文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张祖兴 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

史 文 副研究员 中科院化学所

张宝昌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田 禾 教授 清华大学

赵伟伟 副教授 南京大学

咨询委员会:

(按加入年份排序)
Prof. Dr. Milan Antonijevic(Chair of I3S 2003)
陈洪渊 院士(Chair of I3S 2004)
Prof. Dr. Michael J. Schoening (Chair of I3S 2005)
Prof. Dr. Luigi Zeni (Chair of I3S 2019)
Prof. Dr. Nunzio Cennamo (Chair of I3S 2019)
Prof. Dr. Gianaurelio Cuniberti (Chair of I3S 2021)
Dr. Larysa Baraban (Chair of I3S 2021)

获奖名单

本次会议共评选出6个最佳口头报告奖和2个最佳墙报奖。

最佳口头报告奖:

姓名

机构

报告题目

田蒋为

中国药科大学

荧光阵列传感器构建及其在肾损伤进程识别与药物评价中的应用

王蔚芝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活性多肽的高选择性识别测量

吴祖航

国防科技大学

利用星地联合观测揭示2021年强台风“烟花”的降水微物理特征

周艳莲

南京大学

近三十年全球植被生产力对干旱的敏感性增加

周剑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多源迁移学习的水质预测方法

潘宇峰

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光声光谱的高灵敏度二氧化氮检测

最佳墙报奖:

CsPbBr3@SiO2-Aushell NPs with Colorimetric, Fluorescent and Photothermal Properties for Multimodal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of SARS-Cov-2 IgG
Xinyi Liang and Jingbin Ze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eavy Oil Process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Rational Design of Water-soluble Supramolecular AIEgen with Ultra-high Quantum Yiel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α-amylase Activity Detection and Wash-free Lysosome Imaging
Xing Wanga, Ke Xuea, Yi Caob* and Zhengjian Qia*
a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P.R. China.
b China Tobacco Jiangsu Industrial Co.,Ltd, Nanjing 210011, P.R. China

会议日程

会议手册

会议报告人 (持续更新中)

特邀报告人


胡俊辉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人简介:

胡俊辉,东京工业大学博士,浙江大学硕士和学士。南航教授,长江学者,IAAM Fellow。研究方向为超声传感与作动。总共发表论文和公开专利300多篇(项),其中SCI期刊论文100多篇,英文专著Ultrasonic Micro/Nano Manipulations的唯一作者。 曾获日本电子情报通讯学会IEICE论文奖(第一作者)。国际会议主旨/邀请演讲30余次,并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大会荣誉主席/大会主席/科学委员会成员等职。4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全国材料与器件智库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报告内容简介:

报告人的团队曾提出基于超声波分子驱动的气-固界面反应催化方法。团队在最近几年中对该催化方法在电子鼻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超声催化为高性能电子鼻的构筑提供一种新方法;结合团队提出的新算法,该类电子鼻在气体鉴别与浓度测量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性能。本报告将介绍团队在超声催化型单传感器电子鼻的原理、系统集成和算法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报告题目:

超声催化型单传感器电子鼻的原理、系统集成和算法

牛利 教授
广州大学

报告人简介:

牛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敏感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已发表科研论文410余篇,他人引用19000余次,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

报告内容简介:

面向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及应用,利用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及凝胶材料的化学惰性、高导电性、良好力学特性、容易构造成膜等特点,针对柔性储能、触摸感应、离子传感等应用,研制开发了多种柔性传感器件,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生命体征等多种监测体系中。

报告题目:

可穿戴器件-结构设计及应用


吴帆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人简介:

吴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系主任,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4年获南京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博士学位,2009至2010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0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在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端智能计算、博弈论算法与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发表在JSAC、TON、TMC、TC、TPDS等国际著名期刊,以及MobiCom、MobiHoc、INFOCOM、ICDE、KDD等重要国际会议。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ACM中国新星奖、CCF-腾讯犀牛鸟卓越奖、CCF-Intel青年学者提升计划等。研究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阿里巴巴、腾讯公司等的资助。

报告内容简介:

随着手机、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在计算、存储等方面能力的大幅提升,在移动端设备上进行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例如特征计算、模型推断和训练)成为新趋势。交互式商品推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端智能技术纷纷应用于智慧零售、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场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深刻改变了产业形态,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相比于传统云智能,端智能具有服务模型个性精准、实时性高、隐私安全性强等核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设备资源受限且差异化大、数据异质性高、终端可靠性差等关键挑战。本报告将介绍移动端智能计算的挑战问题、现有解决方案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夏兴华 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人简介:

夏兴华博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现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主编,Analytical Chemistry、Talanta和分析化学等十余刊物编委。1986、89年分别获厦门大学化学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赴德国波恩大学访问,199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军大学、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荷兰乌特列支大学任博后。2001年回国后在光电生物传感、等离激元增强光谱电化学与微纳流控生化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已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等发表论文430余篇;撰写专著4章,合作翻译《电化学》专著一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件(授权25件)。2011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报告题目:

等离激元增强光谱电化学分析


徐静娟 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人简介:

徐静娟,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7、2000年在南京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被聘为副教授;2006被聘为南京大学教授;2007/2008年度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Analytica Chimica Acta的编辑。研究方向:光、电化学生物分析。已发表论文5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报告内容简介:

在单细胞层面测量生命各种状态下细胞中重要生物分子含量以及物理参量的变化,对于理解生命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纳尺度的化学测量为单细胞乃至亚细胞分析提供了技术手段。比如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特性可以引起自身的光学、电磁学信号的显著变化,因此利用金属纳米颗粒的LSPR特性可以实现灵敏的生物传感和成像分析。微纳孔道因其表面限域效应,表现出与宏观体系显著不同的物质输运特性,因此将其与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测量电流,光谱和质谱信号可以实现单细胞及亚细胞中生物分子活性的定量分析。本报告将介绍几种基于LSPR金属纳米探针和微/纳米毛细管的单细胞分析方法。

报告题目:

基于微纳探针的生物测量

刘盛春 教授

黑龙江大学

报告人简介:

黑龙江省超构材料物理与器件省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主任。黑龙江大学光纤技术研究所所长。2014-2016年任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研究员,担任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如:scientific report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审稿人,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材料与先进制造组评审专家,国防基础科研评审专家,海军重大装备评审专家,科技部人才项目评审专家。从事光纤声学传感器与光声超构材料研究。

发表文章101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Letter等杂志发表 SCI检索45篇(第一或者通信作者29篇),EI文章27篇,获得专利17项(国防专利一项),申请专利2项,出版著作一部。在零色散螺旋超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章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报告内容简介:

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折射率声学超材料和光纤声学传感器复合的新型声光复合声学传感系统,以提高系统的传感性能。由于高折射率声学超材料聚焦声能量,实现了亚波长超材料结构光纤声传感器的声信号接收增强,提高了声传感的灵敏度和信噪比。实验结果与数值结果相结合,证明了一种新型无源传感器用于窄带信号检测的可行性。该声学传感系统实现了亚波长尺度的超过一个数量级的信号放大和拾取,具有窄带滤波和空间指向性增益,为未来的声学传感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具有实现卓越性能和功能的巨大潜力。

报告题目:

基于高折射率声学超材料复合的光纤声传感研究

邀请报告人

毕赛 教授
青岛大学

报告人简介:

毕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杰青,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中文专著各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2021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报告内容简介:

基于DNA纳米自组装技术,构建新型DNA纳米结构和纳米机器,建立了一系列等温信号放大检测新方法,实现了多种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高选择性传感与成像分析,为指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模型。

报告题目:

基于DNA纳米自组装技术的生物传感与成像分析新方法


陈斌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报告人简介:

陈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挂职江西理工大学校长助理。200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在东京大学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特别研究员。长期从事激光生物医学研究,2008年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目标导向课题、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各一项。

报告内容简介:

血管性和色素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基于选择性光热效应的激光疗法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金标准。作者团队针对当前临床治疗主要依靠医师经验导致完全治愈率较低的瓶颈,深入研究激光治疗机理,发现激光诱导形成完全堵塞血管的血栓是达到理想疗效的前提条件。据此开发了基于激光散斑耦合高光谱的一体化成像系统,通过反方法获得表皮黑色素含量和表皮厚度、真皮血管直径和深度等信息,以期实现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诊疗。

报告题目:

面向个性化激光皮肤手术的激光散斑/高光谱耦合一体化成像系统

郭霞生 教授
南京大学

报告人简介:

郭霞生,江苏高邮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2010年进入物理学院工作,2011年受聘副教授,2019年晋升为教授,2015-2016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在Phys. Rev. Appl.、Phys. Rev. E、Appl. Phys. Lett.、J. Acoust. Soc. Am.、IEEE Trans. Ultrason. Ferroelectr. Freq. Control等SCI源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1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对外转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设备研究专项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目前从事超声图像处理、超声微流控芯片等方向的研究。

报告题目:

超声微流控芯片中的物理机制

雷君君 副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报告人简介:

雷君君,副教授,中南大学学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博士、Research Fellow;获英国EPSRC Doctoral Prize一项;长期从事声流控理论、超声微纳颗粒操控等领域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基金项目,在LoC、PRAppl.、APL、AMM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SCI期刊论文20余篇(单篇最高被引120余次);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分会超声换能器与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会员。

报告题目:

非矩微流道内的声流体效应以及超声颗粒操控

刘宜伟 研究员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报告人简介:

刘宜伟,博士,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磁性材料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WR青拔人才、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及宁波市十大优秀青年等;长期从事柔性/弹性敏感材料、传感器及可穿戴设备应用研究,包括:液态金属基弹性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柔性磁敏感材料与磁传感器及弹性应变敏感材料与应变传感器等;主持NSFC-浙江联合基金子课题、NSFC面上项目、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科院装备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在 Sci. Robot.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书籍,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作为创始人创立韧和科技,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弹性传感器的产业化,开发了运动及健康监控的系列智能可穿戴产品,荣获中纺联20212022年十大纺织科技新品奖,应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入选2022年北京“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获得中国机器人行业十大科技进展、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金奖,被央视国际新闻频道、CCTV等报道。

报告内容简介:

从数字化健康医疗产业出发,针对健康监测、仿生假肢等对应变相关的多种信息感知的需求,介绍现有刚性电子器件存在的挑战以及柔性电子器件的优势,重点汇报我们在弹性应变传感器及其工程化、柔性压力传感器及阵列、仿生触觉/痛觉传感器及应变-温度多模态信息传感器等方面的工作,并介绍上述柔弹性传感器在舒适、健康及智能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报告题目:

柔性可穿戴应力/应变敏感材料、传感器件与应用


秦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报告人简介:

秦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8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学院、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及密西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海岸带环境监测传感器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80余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5项、美国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报告内容简介: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电位型传感器,是血液电解质临床检测的标准方法。近年来,聚合物敏感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已用于对海水样品中诸多海洋环境要素及污染物的传感检测,并成为海洋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在海洋环境监测应用中,该类电极尚存在检测灵敏度低、电极耐压性差、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等问题。本报告将介绍基于新型信号输出的高灵敏离子选择性电极、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环境相容性离子选择性电极等三类电极的研究进展。

报告题目:

面向海洋环境监测的电位型传感器研究进展


魏大程 教授
复旦大学

报告人简介:

魏大程,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9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斯坦佛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新加坡Lee Kuan Yew Post Doctoral Fellowship,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2019年4月,魏大程课题组在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基于内剪切反应的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实现了对羟基自由基的检测。研究兴趣主要有:新型二维材料(含二维高分子、二维有机晶体、类石墨烯材料)的设计和可控合成;基于二维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件;基于二维材料的高灵敏度化学及生物传感材料与器件。目前担任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Sensors,中国化学快报,功能材料等期刊的编委。

报告内容简介:

基于石墨烯等二维敏感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件是先进传感研究的新兴前沿领域之一。这类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和趋于物理极限的厚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传感性能,另一方面使得各种电子过程完全发生在材料界面,极易受到界面影响。因此,器件界面调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该报告将介绍我们在二维场效应晶体管材料、器件及其传感应用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开发了可控制备高质量材料和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界面的新方法;发展了通过共形六方氮化硼改善二维共轭材料晶体管器件衬底界面的新策略;发现了巨光电栅压效应、分子晶体二维尺度下光电增强效应、可控电荷界面掺杂等新原理调控了传感功能界面的电子过程,实现了光电、化学、生物传感性能的提升,为二维场效应晶体管传感材料与器件的研发提供了界面调控途径。

报告题目:

3D-共形覆盖石墨烯膜用于柔性触觉传感器

王帅 教授
东南大学

报告人简介:

王帅,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电子学会物联网专技组委员。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及其大数据分析。在国内外期刊IEEE/ACM TON、TMC、TPDS、TOC、TOSN、TWC和会议MobiCom、SIGKDD、RTSS、WWW、UbiComp、INFOCOM、SenSys发表论文五十余篇。获2021年度实时系统会议RTSS杰出论文奖,2019年度国际万维网大会最佳论文提名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ACM南京分会新星奖,东南大学至善学者、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担任第26届网络协议国际会议分会主席,计算机学会2019年度物联网高端论坛程序委员会主席。受邀参加第三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负责“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条目的撰写。

报告内容简介:

针对当前物联网体系中设备互斥干扰、资源多态离散、应用复杂耦合等问题,本报告从物联网设备互联互通、异构共融理论及方法着手,首先介绍免网关异构直联,梳理其在消除异构设备通信壁垒、整合跨行业物联网系统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其次介绍异构共融技术,面对并发传输场景,利用累计频谱系数追踪技术,深度融合无线信号物理层多维度特征,实现高并发信号的泛在接入;针对异构干扰,利用短时傅立叶变换进行时频分析,剥离出干扰下的有效信号进行复原,实现异构设备下的可靠接入。基于异构直联与异构共融物联网架构,围绕智慧城市等重要应用,本报告进一步介绍基于异构物联网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反馈与管控方法,从而有利于提升现有系统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管控效率。

报告题目:

用驱动的异质物联网泛在互联与深度融合

薛立新 研究员
浙江工业大学

报告人简介:

薛立新,美国 Clemson大学化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膜分离与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浙江省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第十一批“千人计划” 特聘专家,曾经在美国Honeywell等公司和中国科学院担任高级科研管理人员二十多年,主持高性能高分子膜合成和高分子加工新技术研发等科研项目。申请国内外专利270多项,包括60多项授权国际专利和130多项授权中国专利。

曾景斌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报告人简介:

曾景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等离激元/磁性纳米探针的精准合成及在毒害气体及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光学传感方面的应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十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Environ. Sci. & Technol.、Anal. Chem.、Nano Lett.、Adv. Funct. Mater.、Small、J. Hazard.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五十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3300次,H因子34。

报告题目:

磁性/等离激元纳米探针的精准构筑及传感应用

朱琨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人简介:

朱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网络与分布式计算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下一代移动网络(5G/6G)、异构无线网络、网络智能化。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CCF A、IEEE/ACM Trans及中科院一区论文四十余篇,Google Scholoar引用2200余次。担任多个期刊编辑及客座编辑,担任MLICOM、WASA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及本地主席。2015年度入选江苏特聘教授,2018年度入选南航长空之星人才计划、南航杰出人才培养计划,获得2018 ACM 南京分会新星奖,IEEE WCNC 2019最佳论文。目前主持JKW创新特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任务、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十余项。

报告内容简介:

通过利用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的力量,移动人群感知的不断扩展的应用使可扩展的环境感知成为可能。然而,在城市尺度的传感应用上,传感成本和传感质量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感知能力和成本会影响数据稀疏,并且测量结果可能包含噪声或错误。因此,推断低质量测量的缺失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通过缺失数据推断与有源传感栅格选择相结合,设计了一个低成本的人群感知系统。特别地,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抗性自动编码器(AAE)的缺失数据推断方案。该模型应用VAE来学习潜在变量并生成完整数据,并进一步利用对抗性网络与自动编码器进行最小-最大博弈。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的方法来迭代地选择更有价值的传感网格,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该方案可以处理较大的丢失率,支持随机和块丢失模式,并且对测量噪声具有鲁棒性。

报告题目:

低成本主动稀疏城市感知

仉华 教授
河南师范大学

报告人简介:

仉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将“如何通过宏观识别信号反映微观的生物分子事件”作为主要解决的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用于生化分析与生物成像的功能性分析试剂。通过特殊化学反应、光诱导反应、生物反应等调节基态-激发单重态/三重态轨道及能量,改善响应信号、诊疗信号,提升分析试剂的识别、诊疗功能。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SI化学J. Am. Chem. Soc., Chem. Sci., Anal. Chem.SCI学术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80余篇;建立的分析检测新技术、新试剂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美国、欧洲、日本专利各1项。相关工作获得国家优青、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项目资助。

报告题目:

激发态调节与响应信号

张珽 教授
中国科学院

报告人简介:

张珽,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创新实验室(i-Lab)研究部主任、纳米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致力于纳米智能材料、柔性电子、仿生智能传感技术、可穿戴智能系统领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在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人机融合、能源与环境等相关战略领域的创新应用。成功研制了达到实用水平的多量程、高性能柔性微纳传感器,在业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副主编、《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编委、中国微米纳米学会理事等。获得2016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2017年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Navitar微纳技术创新奖、202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专著5章,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PCT国际发明专利3项。多次担任国际国内会议主席和组织委员,作邀请报告40余次。

报告题目:

柔性可延展智能感知器件与应用


张袁健 教授
东南大学

报告人简介:

张袁健,1998年-2007年在南京大学强化部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习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2012年在德国马普胶体界面研究所和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从事科研任博士后和ICYS Researcher,2012年起受聘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长期从事基于含碳材料的分子传感研究,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Nat. Commun.、Anal. Chem.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所发表论文被引用14,000余次,H-index 59。兼任江苏省材料学会常务副理事、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化学快报) 副主编等。

报告内容简介:

不同形式能量间的高效转换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重要的分析手段,以光子/电子转换为基础的光/电化学技术已用于临床分析,其中发展高性能光/电敏感分子是光/电传感的基础。报告从解析氮化碳精细分子结构和基本功能分子单元出发,通过探讨光电转换动力学过程、增强传感界面作用力和拓展化学信号转导等途径,介绍氮化碳光/电传感信号的调控规律以及氮化碳光/电分析的新机制新方法。

报告题目:

氮化碳信号转换与分子传感

倪文军 博士

中南民族大学

报告人简介:

倪文军,博士,副教授,2021年度“武汉英才”,2022年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光纤声波传感、高精度光声光谱检测和特种微结构光纤器件等领域的研究。获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知识创新曙光计划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专项等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Optics Express和Optics Letters等国际知名光学期刊上10余篇,受邀出版外文专著两部三章节,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九项,其中授权美国发明专利一项。受邀在IEEE OGC、IEEE ICICN、IEEE ICCT和ICAIT等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担任分会主席。担任Frontiers in Physics, Frontiers in Sensors和Applied Science等期刊的编委和特刊编辑,担任Opto-electronic Advances、Optics Express和Optics Letters等期刊的审稿人。

报告题目:

Fiber-membrane composite devices for acoustic sensing

用于声学传感的纤维膜复合器件

王 磊 教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王 磊,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微创)中心主任。聚焦人体传感器网络,围绕运动、力、电生理等人体多模信息的传感特征工程展开应用研究。近五年发表SCI论文65篇,其中CSCD-JCR TOP期刊18篇。指导团队成员在研多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自然重点支持项目和国防创新特区主题项目。

报告内容简介:

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力感知与力操控技术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医工融合,建立医生端操控装置与患者端递送装置/器械间的力觉映射关系,构建多主体力觉传感器网络,对医生技能进行客观评估,提升机器人操作的智能水平。系统已经完成多例动物实验验证。

报告题目:

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力觉传感器网络研究

武红鹏 教授

山西大学

报告人简介:

武红鹏,山西大学教授,博导,全国光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获评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主要社会兼职为美国-意大利PolySenSe国际联合实验室高级顾问,山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Applied Sciences、Molecules、Sensors等SCI期刊客座编辑。研究方向为激光光谱传感技术及应用,截止目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Physics Review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连续入选2021和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十余项中国/美国发明专利,相关成果已在防毒防爆、电力电网、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

报告内容简介:

痕量气体传感技术在国防、军工、环监、医疗等众多领域有重要应用,属于国家重大需求。基于音叉式石英晶振的激光气体检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光谱气体传感技术,该技术以音叉式石英晶振作为信号检测单元实现对光声信号或光致热弹信号的高精度实时检测。本报告将介绍报告人团队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代表性研究进展以及技术应用情况。

报告题目:

石英增强光声光热光谱技术研究及应用

遥感科学研讨会报告人

段洪涛 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报告人简介:

段洪涛,曾荣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007),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2013)、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2016)等荣誉称号。2016年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长期从事湖泊水色遥感研究,已主持国家水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2项)等,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者课题骨干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际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高分专项、水专项等科研任务。目前发表SCI论文70余篇,含II区以上30篇;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

报告方向:

湖泊水环境关键参数遥感模型构建与应用

报告主题:

遥感科学及应用

报告内容简介:

湖泊(含水库)提供了中国近7亿人口集中式饮用水,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和全球碳氮磷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泊遥感作为一门新型交叉学科,是湖泊科学和遥感科学的重要分支。该报告瞄准湖泊生态环境问题和国家需求,围绕水环境关键参数,开展水体光学特性和机理、模型构建和验证、以及应用研究等工作。

樊磊 教授
西南大学

报告人简介:

樊磊,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领导研发基于低频微波植被光学厚度(L-VOD)的全球森林碳储量年际产品。专注于利用微波遥感手段估算森林碳储量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Plants,Science Advance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论文多篇。

报告内容简介

低频被动植被光学厚度产品(L-VOD)具备频率低、穿透力强、不受云雨天气影响、对森林碳储量变化敏感等优点。L-VOD产品已被应用于全球森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监测研究中,并取得系列进展。

报告题目:

基于L-VOD的全球森林碳储量与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邱玉宝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邱玉宝,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数字环境研究室主任,学术建设委员会委员(2021.9-2026.8);从事微波遥感、冰雪及北极环境遥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数据科学等研究;负责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科院先导A类子课题等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第一届 “ScienceDB科学数据奖”个人成就奖等。近5年来发表论文80余篇,获发明专利8项,参与编写书4部。现担任RS,IJDE, BEDJ等期刊编委;任数字丝路(DBAR)国际科学计划 秘书处长及高寒区(HiMAC)工作组共同主席;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寒区环境监测计划(CRI - www.geocri.org) 客座研究员(2019.5~2024.4);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极地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2021.4~至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 青年委员(2014~至今);曾任职于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秘书处科技官员(2012.3-2015.2)。

报告内容简介:

星载微波辐射观测在水文、农业和气象应用及全球水和能量循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地提升地面观测时空分布,在反演算法过程中,大气影响往往被忽略,然而大气中的水汽、云中液态水和降水等介质影响着辐射传输,尤其对Ka和Ku等相对高频波段的微波信号影响较大。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水汽和云中液态水带来不同的大气下行辐射(微波大气透过率)的变化,且受大气状态调节,为定量化解决微波大气影响的问题,报告将介绍在微波大气影响分析、模型和实验观测验证、积雪反演中大气影响校正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报告题目:

Atmospheric correction to space-borne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被动微波大气影响及校正应用研究

遥感科学研讨会官网入口

会议主题

第八届国际传感器科学研讨会——中国分会主题:

  •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
  • 化学传感器
  • 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
  • 可穿戴传感器
  • 传感成像
  • 光学传感器
  • 传感器和执行器

遥感科学研讨会主题:

  • 遥感,数据采集和处理
  • 遥感应用

会议征文要求及投稿

大会投稿
  • 与上述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研究进展、前沿介绍,包括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与墙报介绍。
  • 点击下方投稿通道按钮,提交一份150-250字的中文或英文摘要。
  • 提交摘要的截止日期是2023年3月10日。您将最晚于2023年3月15日收到关于接受摘要并在大会上进行口头展示或墙报展示的通知。

墙报展示
  • 墙报的尺寸限制为80厘米x140厘米竖版墙报。请在会议前把墙报打印出来。
论文发表
会议奖项
  • 会议设立“最佳墙报奖”和“最佳报告奖”,并将在会议闭幕式上颁发证书。
  • “最佳墙报奖”:共设有5名,奖金为2500元/名。将由会议主席和会议委员会在所有墙报展示里选出。
  • “最佳报告奖”:共设有3名,奖金为2500元/名。将由会议主席和会议委员会在所有口头报告里选出。

会议注册缴费

会务组在代表报到时现场提供:会议资料袋、电子版会议论文集、笔、本子、参会代表胸牌、会议期间餐卷,及注册费发票。
注册费标准见下表:

注:
1)注册费可在网上与现场缴纳。
2)网上缴纳请点击下方“缴费通道”链接,系统自动连接南京大学收费平台,根据“缴费通道”按钮左上角的支付流程说明进行相关操作。
3)学生仅限于全日制在读学生,须提供在籍学生证或其扫描件。
4)请注意,为了大会议程的制定,每一个投稿至少有一名作者需要作为参会代表,完成至少一个会前注册,并负责已接受的投稿的展示和发表。早鸟注册截止日期为 20233月1
5)缴费说明请参考支付流程


会议酒店

如需预订会场酒店,请填写下方问卷。两人入住同一房间只需填写一人联系方式,一人预订多个房间,需在联系方式后写明房间数量:

https://www.wjx.cn/vm/PJGSUEn.aspx#

取消政策

只有支付了注册费后,方可参加会议。由于参会者数量限制,当付费注册人数达到最大限额时,未付费注册将被取消。

免责声明

如果MDPI认为有必要取消会议,所有预付的注册费将被退还。MDPI不负责补偿参会代表的差旅或住宿安排等费用。

如果您参加了本次会议,您将授予活动主办方使用摄影/视频拍摄图像的权利,以及用于筹款、宣传或其他目的的图像复制或改编,以帮助实现会议的目标。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在其印刷和在线宣传、社交媒体、新闻稿和资金申请中使用它们的权利。

支持协会

会议图片

联系我们

陈云龙:ylc@nju.edu.cn; 13851880398
赵伟伟:zww@nju.edu.cn
韩晓雨:15725086069 (微信同号)
吴嘉文:19537506604 (微信同号)
会议邮箱:i3s-cn@mdpi.com(投稿、招商、酒店咨询)

招商手册

本次会议诚挚邀请国内外传感器领域和遥感领域的企业及组织共同参与,希望能通过这次会议让更多的学者了解贵公司的最新产品,技术及研发,为共同促进中国传感器科学和遥感科学的发展做出努力。

更多赞助详情,请联系会议秘书处。

旅游手册

到达这里:

会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白金汉爵大酒店(近南大仙林校区)

点击下载旅游手册

Top